查看原文
其他

“调皮捣蛋的孩子,起码有两个优点……”

郭泉真 新读写 2020-09-30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“我们是真的要学习做老师,做家长。”


“最最重要的,是把孩子当人。”


“六岁学五岁半的知识轻而易举,五岁半学六岁的知识,吃力的不得了,这是规律。”


“缺点就是成长点。”


“调皮捣蛋的孩子,起码有两个优点:身体好,点子多。”


“什么叛逆不叛逆,设身处地站在他的位置体验一下,你就明白了。”


“庄稼成长要太阳,人的成长也是。”


“教育下一代,一定要学会温柔,温柔是心灵的优雅。”


“对孩子太缺乏研究,胡乱攀比,一把尺子衡量,就会出现种种烦恼。”


“在你看来不值一提,在他就是困难,他就解不开,因此,你要帮他承担。”


——“人民教育家”于漪

     

      上世纪70年代,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《海燕》。一时间,大家纷纷守在电视机旁,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。仿佛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,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“明星”。


      因为课上得好,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“公开课”,总数超过2000节。



      但是前不久,91岁的“人民教育家”于漪老师,破例接受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,原因却是她看到现在“家长焦虑、学生焦虑、老师焦虑、校长焦虑”,她说,“教育本来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,如果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,那怎么行”。


      于漪老师说,我三十几岁被关注,报道确实很多,一般都聚焦在学科、班主任。近一二十年,我德育做得很多。我们培养的不是机器,教育是育人,分不代表人。不管什么考卷,考不出人的综合素质。人最后在社会发挥多大作用,归根到底跟综合素质非常有关。


      “我早年被关注,就因为总觉得教育不是无情物,一定对孩子要满腔热情满腔爱,所以上课一大特点就是充满激情。基础教育阶段,孩子变化很大,我一直认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基础打得宽一点,以后可样样发展。”


      于漪老师说,我们现在有种精神层面的常态:教育就是吃苦,就是痛苦,死命地挣扎。“你现在要吃苦啊,才能创造美好生活。”这实际是种误解。教育并不是现在吃苦,而是现在就要追求美好,让孩子精神放松,而不芒刺在背。


      教育当然要学习知识,记忆、理解,有一定练习,但苦中是有乐的。教育生活本身,就是一个追求美好的过程。这里头,就一定要渗透美育。


      娃娃接受教育,不该“人生识字忧患始”,一定乐是陪伴的,引导他追求美好,否则丢了“完整的人”。情操陶冶非常重要,不能全在功利上。世上从来有有用之用,有无用之用,求知大量是前者。但有用之用离开了孩子的愉悦,离开了美的熏陶,真的是痛苦不堪的。


      于漪老师说她近来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,她说,“讲我教学艺术的很多,但为什么我会这样,就因为有这么一个思想”。


       “我真是悟出来的:学语文就是学做人。”于是,9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特别要为孩子们发声:“他在他那个年龄,就是完整的。他是他那个年龄的完整。不要焦虑,不要急,更不要居高临下。”



      在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中,于漪老师娓娓道来——


胡乱攀比

一把尺子衡量,就会出现种种烦恼


      我是做老师的,我想得最多的是学生,因为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,学生是我的宝贝。


      我深深感到,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,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,几乎是全国中小学生群体的浓缩版。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。


      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?因为我们研究学生太少了。


      我们一说学生,脑子里往往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:学生,未成年人,他们有些未成年人的共性。殊不知我们的学生群体,真的就是全国中小学生群体的浓缩版。


      遗传因素不一样,学生的个体特征不一样,家庭的经济状况、文化层次、成长环境,诸多条件差异极大。但我们往往只看到学生就是学生,不知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状况,有针对性地、实事求是地因材施教。于是就出现两个很明显的问题——


      第一,学生的千姿百态、来龙去脉不清晰,不掌握,就胡乱攀比。


      不管是什么学校,什么样的学生对象都比。比是要在一个层面的,否则就不存在比。胡乱攀比,教师心中焦躁,学生心中焦躁,家长心中焦躁。其实比是有很多规则的。我们无视这些规则,忽略这个差异,不同层面去乱比。不是比出好的心态,比出爱自己的学生、爱自己的孩子,而老是埋怨你怎么回事啊、怎么回事啊。


      第二,我们用的是一把标尺。


      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,而这把尺子又不对,不是衡量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“德智体美劳”的全面发展。我们一把尺子聚焦在学业上,更糟糕的是聚焦在分数上。


      考试是一种手段,没错的。它第一个功能是检测教和学的状况,对教学加以改进。第二个功能是选拔。因此它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


      错把手段当目标,好像押宝一样,都押在分数上、押在升学上,阴魂缠绕着,就给老师、家长带来无穷的烦恼、焦躁,乃至无奈。


会玩的孩子,就是很有出息

最最重要的,是要把孩子当人


      每个孩子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,人是有天性的。我记得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,曾经写封信给学生说,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。


      你呢,要他背这个背那个,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,他受不了。结果是什么?孩子以学堂为牢狱,以师长为仇寇。


      我们主要受什么思想支配呢?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于是就超前再超前,就抢跑道。现在社会上一些教育现象真是“妙”了。比如语文,对小学生就开班讲授文学知识,抢跑道。实际上小学生是根本不能够理解的,囫囵吞枣,不消化。但是文学知识到高中又必须要讲,变成炒冷饭。学生耳朵听得发腻,讨厌死了。


      这个可怕在哪里呢?和谐,是有序的。而我们人为地把这个“序”破坏掉了,以为“深”就是好。这是不对的。适合,才是最好的。


      教育的“适切性”是最好的,最好的教育是正好“适切”于这个孩子。我有体会:六岁的孩子学五岁半的知识,轻而易举,不费吹灰之力;五岁半的孩子学六岁的,吃力得不得了。


      超前啊,他没有办法做到的。如果是在游玩当中,开心开心,唱唱山歌,无所谓。但作为任务去要求,孩子负担重得不得了。


      所以最最重要的,是要把学生当人,把孩子当人。



      玩里头其实有很多学问,四肢好运动,心智会发展。游戏是孩子的天性,它是全面发展的,不能认为玩就是不好的。


     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讲过天性的问题。他说,一株葡萄结多少果实,不是园丁决定的,是葡萄本性决定的。它有遗传因子,它的生命力是怎样,园丁是不是按照它的本性来爱护,呵护它的发展。如果不顾它的本性,拼命施肥浇水要增加产量,结果反而使产量降低,毁坏它的前途。


      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的本性要透彻地、充分地认识。他是什么年龄,他就喜欢什么。什么年龄说什么话、唱什么歌,是有规律的。人只能顺规律而行,而不能忽视规律。超前,或压制他的积极性、拖后,都是不行的。


      只有充分地、透彻地认识孩子本性,适时加以呵护,他才能开花结果。


      我们真的要蹲下身来,好好地了解儿童,尊重他的天性。他是一个独特的、完整的生命体。现在很多孩子学小提琴、学弹琵琶,父母不停地说“你再给我弹”,一个钟头,两个钟头。孩子他不要,厌了呀,小孩子不可能这样专注的。哪怕是到了初中,特别男娃娃,他还是喜欢玩呀。


      我觉得,会玩的孩子,就是很有出息。顽皮捣蛋的孩子,我教下来,觉得起码有两个优点。第一,身体好,身体不好他玩不动啊。他调皮捣蛋,一刻不停,走路都不会好好走的。他要跳的,走两步跳几跳,可爱吧,真的可爱啊。第二就是点子多,思维活跃,这是他的天性。


      我们总要求,你要坐好了,你不能动。这怎么可以呢?有的时候,他必须要“正襟危坐”,要培养他的专注力。但是少年时代,很多时候,你要让他玩,让他双手双脚全部放开来,这是欢乐啊,他生命的欢乐啊。


人是带着一堆潜能来到世界的

是不是好老师,关键在能不能把孩子的潜能发现、发掘出来


      我做老师,对自己有一个要求,必须锻炼出敏锐的目光,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。


      每位孩子身上都有优点的,关键看老师会不会发现。要发现美,感知美,跟学生一起体验美。学生世界是五彩斑斓的,是“德智体美劳”多方面的,是立体的多维的生命体。我们往往只看到某一点,你作业做得怎么样。其实并不是如此。


      孩子突出的、外显的优点,比较容易发现。老师的眼光要会挖掘,发掘他内在的美,潜能,潜在的优质基因。


      是不是好老师,关键在能不能把孩子的潜能发现、发掘出来,把他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。我这都是有根据的。


      心理学家乔治·拉伯萨特曾说:“人是带着一堆潜能,来到这个世界上的。”“一堆”,什么意思?多种多样啊。它不仅是数量多,还是五花八门的。我们培养下一代,不少人只看到习题、分数,这糟糕了,真的把多少美景都丢失了。


     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。特别是小男孩,别看他调皮捣蛋,有时候一语惊人。你根本想不到,他“嘣”一下出来了。很有趣。


      罗丹说“世界上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”,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,还要用心去观察。我一辈子做老师,真的是经常处在惊喜中。我跟什么孩子都处得来,因为我从心底里觉得他们非常可爱。


      比如说有个孩子不喜欢语文,数学比较好,而且很内向,寡言少语的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大家讲圆周率,他一下子脱口而出,背到小数点后28位。我真的惊喜啊,马上抓住这件事,在同学当中表彰他惊人的记忆力,而且请他跟大家介绍怎么记的。这就给他一种肯定,一种信任。


      发现了潜能,要爱护。


      有的孩子背不到那么多的,就对他投以羡慕的眼光。要不断呵护这种苗子。他坐在最后一排,有次我上课,发现他把擦眼镜的手帕咬在嘴上,眼睛一直看着我,身体朝前,专注听讲,进入了忘我的境界。课堂小结时我就赞赏说,真是美丽的风景啊。


      这看起来是很小的细节,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。叫孩子去做惊天动地的事,这是不可能的呀。细节标志着他的成长,他慢慢就开朗起来,跟同学关系也很融洽。



      所以要善于发现,不仅是学业,兴趣爱好,方方面面,包括生活上。哪怕是穿件衣服、穿个鞋子,这里头都有学问,你都可以发现表扬的细节、成长的契机。


      我们的表彰,一定要实事求是,以事实为根据,而不能凌空。要让孩子能够做得到。“适切”的就是最好的。


      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摄影,我就搭平台,请他们表演、表现。他可以把自己怎么选景,怎么构图,怎么用光线,什么角度好,如数家珍。


      一个孩子的成长,是要在众人当中,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的。因此,教师一定要在很多时候搭建平台,让他有展示的机会,增强他的自信力、自强力。所以发现美,欣赏美,是师长教育下一代很重要的一条。


      比如小孩子吃完以后,把饭碗拿到厨房,这个就要表扬。家长不能看成是小事。人的教育,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入心头的。


缺点就是成长点

教师字典里不能老是否定词,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


      对孩子身上的缺点,要包容,甚至呵护。


      人总是有优点有缺点的,何况未成年人。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粗糙,不周全,丢三落四,这样那样地不规范,这是常态,不是品德坏。不能够过分地责备,过分地批评,这是不行的。


      老师要有本事,不仅是包容,而且要把他不足的地方,变成新的成长点。缺点就是成长点。他这里不足,你呵护他,宽容他,爱护他,不断地引领他成长。


      我教过一个小男孩,读初一了,两三百字都写不清楚,错别字一塌糊涂。他跟我讲,恨死作文了。


      我一个老师听了什么感受?你恨死我教的语文?恐怕要“好,马上关门了”吧。不,我就要寻根溯源,他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他小学一直被批评到毕业,他的积极性、好奇心、乐趣,全都被批掉了。因此我一定要在他的乐趣上面下功夫。


      我发现,这个男孩子,一天到晚裤子卷到膝盖下一点点,一双球鞋常常沾满泥,腿上也是泥。怎么回事呢?他喜欢捉鱼捉虾,常跑到河边去捉,学校荷花池也不放过,上课、作业不认真,该是他的缺点吧。


      但我看他对鱼虾那么有兴趣,这就是好事。我对他说:这样好不好,你呢,把鱼虾捉来放我办公室脸盘里,把水草也弄来,不过你每天要来换水,不好养死。


      他很开心,天天认真坚持。一个人有乐趣,是不以为苦的。他也会跟我讲,这个是龙虾,那个是小乌龟,怎样怎样。


      有一次我们写作文,题目叫《可爱的小生灵》。看了他写的文章,我真开心坏了,生动啊。尽管三百字左右,错别字一塌糊涂。他写乌龟跟龙虾大战,虾大战的时候,是要先把腰蜷起来,然后再把钳子弄出去,细致生动得很。


      我请他到办公室来面批。我说老师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啊,你写得那么细致生动,因为你看得仔细,所以写得出,我写不出。我边讲边给他改一个个错别字。他不好意思,说老师我那么多错别字。我说没关系的,你重视了以后就会改掉的。


      然后我就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,跟其他同学写得好的几篇,一起发给学生。同学大为惊讶。我说你们看,要写得出来就要仔细观察,他是观察入微啊。这样表扬,他很开心,虽有点受宠若惊,但觉得自己是大大进步了。同学看到他这样进步,也要你追我赶。


      这就变成了他的一个转折点。


      后来我记得有次带他们去看市里的灯展,他看完了以后跟我讲,于老师我还没有看够,我星期天再来看,我说好啊。他对写有了兴趣。


      就这样,一点一点地,缺点变成生长点。他逐渐放下了小学一些经历给他带来的压力,在学习上的好奇的星火又旺盛起来。有了学习乐趣,语文明显好了起来,他后来还考取了大学。


      所以我觉得,老师真的是要跟孩子共鸣,心心相印。他的事就是你的事,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呀。教师字典里头,老是否定词,“不能”“不可”“不行”,怎么教育他?教师字典里应该是你怎样才行,你怎样做,就可以更好、可以更行,你是教他、引导他。



      有些缺点,有时候表面还看不到原因。


      我教过一个班级,真的奇怪了,有四位口吃的孩子。我作为语文老师,不仅要教他们书面表达,还一定要他们的口头表达也好。我就很精心地去寻找原因。


      一位听课的青年教师着急地说,于老师,你讲你的,你不要叫他讲,他也讲不清楚。我说不行啊,他将来要生活,要工作,口头表达一定要清楚。


      后来我发现,他是生理上有点小毛病。我联系他母亲,说孩子舌头下的一根筋是不是短了点,是不是带他去医院看看。这位家长很配合,带去一看,真是短了一点,做了小手术。我再训练他讲,日子一久就很流利了。大学毕业后,他有次寄本杂志给我,上面有他的文章,说他在广州做外贸,做出成绩。做外贸,你说要口头表达吗?


      孩子的成长,是奇迹。千万不能用凝固的、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。他是有潜能的,只不过有时潜能受到了影响。


      刚才这位是生理上的影响,另一位是习惯影响,学人家口吃学坏了。我跟他说,你慢慢地,一个字一个字讲。第三位是家庭影响,太宠了,妈妈跟十几岁的儿子讲话,跟与幼儿讲话一样,不成句子的。因此孩子讲话乱七八糟,只有词和词组,没有完整的句子。


      每个人都不一样。口头表达能力是他将来生存、发展的本领,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。我就要精心地去了解:他们这些说话的潜能,是被什么东西遮蔽了,我要帮助他们去掉这些遮蔽。


      第四位又不一样,一位女孩子,课堂上我说某某同学讲的什么,请你复述一遍,她总讲不出来,结结巴巴。有次下课见她跟同学跳橡皮筋时,说话却流利得很。


      我发现了,她原来是思维跟不上趟,抓口头表达是没有用的。因此我对她的办法是,抓思维训练,促口头表达。


      她每天来上学要走20分钟到25分钟,我给她布置一个不要检查的作业,不是书面的。我说你每天走的时候,你看到对面一个什么人,马上脑子里头就要出现,这是个什么人,出现词:是大人还是小孩,是母亲牵着孩子在走路,低下头她大概在讲什么话,要求她看见什么脑子里马上反应什么,看到什么讲什么。


      半年一年下来,孩子上来了,反应快了。到最后,她参加全国作文比赛,还得了三等奖。


     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,孩子是有潜能的。我们没有发现什么把它遮蔽了。


      教育就是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进行勘探。你是勘探者,他的存在之谜,有的是显露的,有的是隐藏的,你要把它勘探出来。他的成长之谜是什么,你要能够深入进去,逐步把握。


      教育做的是这样一种神圣的事情,把这些都勘探出来,持续地扬长避短。他优点不断增加,慢慢地,在成长过程当中,那个不足的地方就克服了。


      我们真的要明白,每位孩子不是带着空脑袋到教室的。他有他从生活当中,从不知道什么地方,学到的一些东西,一些“缄默的知识”,已经在他心里了。有的是生活经历,有的是环境启发,有的是学习积累。


      教师一定要学会赞赏孩子。孩子都有自己的梦,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,儿童的时候有儿童的梦。为什么,一幅漫画,小孩子坐到月亮上面,就能够那样地打动小孩子?他有上天的梦呀。初中孩子有初中孩子的梦,青年有青年的梦,这些梦都是色彩斑斓的。要发现它,就势呵护他成长。



      其实孩子的那些叛逆,都是有缘由的。一定要追根溯源。


      有的在班级里头,很叛逆。他不服老师啊。深入了解,会发现有的书读得比较多,兴趣爱好广泛,家里的文化氛围又浓,他觉得你懂的太少,对不上号。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。


      我总的一个感觉是,我做教师,幸福感很强,经常被孩子的一些潜能、一些表现所感动,经常处在惊喜当中。我看到一些有才华的学生,真是由衷地高兴,这是家庭之福,国家之福啊。他的潜能发挥出来,对家庭、对国家都是福气、福祉,千万要爱护他。


      什么叛逆不叛逆,你只要设身处地站在他的位置上,想一想,体验一下,你就明白了。你就觉得,他们真的是无比可爱,有的真是要非常珍惜的。那些独特的想法,独特的做法,都是了不起的成人成才的火苗,是火种。


      我深深体会到,教师、家长对学生的爱,实际上是一种温暖。庄稼成长要温暖,人的成长也是。


      我们的爱应该是一种温暖,一种关注,一种包容,一种理解,一种体贴,一种动力,一种引领,让他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,趣味无穷,热爱生活。


      这里十分重要的是,教师绝对不只是一个人发光,要和谐,要让每个孩子发光。


      一种乐器奏不出交响曲,它的和谐来自于每一样乐器的发光。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,是要制造和谐的氛围,让每个孩子发光。每个孩子都是发光点,他有他的世界,你要让他世界里最好的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。这样他就能够不断地成长。


作为师长,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态好起来

一定要去除冷漠、急躁、过度的要求,

温柔一点,温柔是心灵的优雅


     第一点,我们要端正心态,把握好两个不同。教师跟学生,是成人和未成年人,首先有代际的不同。一般来说,师长起码比孩子大十几岁二十几岁,有的老师要大三十多岁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这个不同,把握这个不同。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言行,作为标杆来要求学生。


      我们现在要求孩子,往往都是以成人的看法。我的想法如何如何,我的做法如何如何,我认为这样是对的,我认为这是怎样的。其实你小时候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,也是一步步成长到今天的。现在你要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,怎么可能呢?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,我们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。再考虑周到,也有不周到的事情。要求孩子面面俱到,怎么行呢?


      我讲一件真事。


      有个孩子,读小学四年级,考卷发回来了,数学得了97分,很高兴地回家。结果爸爸一看分数,面孔马上板起来。先还不讲话,实在熬不住了,这位爸爸责问:“还有3分到哪里去了?”


      孩子考到97分,很好了,应该是表扬啊。学习,是很艰难的。我们自己学一点东西,真正学到脑子里头,灵活运用,多么艰难。尤其对小孩子来说,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,哪能是百分之百。


      这位爸爸这么一说,好了,小孩子吓坏了,还有3分讲不出来,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训斥的杂音让小孩子背了个沉重的包袱,下次一定要考100分的,否则,还要挨骂,这怎么得了?


      任何一个分数,考不出孩子的综合素质。没有一张考卷,没有一个分数,能够衡量出孩子的整体素质。不可能的。它只是一个手段,对某个阶段的学习,了解一下,衡量一下。


      所以一定要把握,要去除这种冷漠、急躁、过度的要求。要温柔一点。人的高贵,不仅在自身的修为,还肩挑教育好下一代的神圣责任,薪火相传,绵延发展。作为师长,你要教育下一代,一定要学会温柔。温柔是心灵的优雅,是一种美。你温柔一点,孩子接受教育就温暖,就比较和谐。


      第二个不同是时代的不同。


      我们成长的环境,和孩子成长的环境,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信息革命、网络时代、人工智能……孩子和我们小时候是大大不一样了。我们长辈并不是什么都比小孩子强,比下一代强。


      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学生,跟现在的小学生比,怎么比啊。我想我简直就是傻瓜一个。现在的孩子,视野多么开阔,电脑、电视、手机,简直就是真的坐在家里见世界,咫尺天涯。远在天涯海角,一个手机就能看到了。


      你得承认社会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。我和青年教师比,也许经验教训比他们多,但是我在信息方面,根本连他们的学生都不如。承认这个事实,才会有良好的心态。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就会虚心,就不会自以为是。


      所以一定要调整好心态。心态好,有责任担当,就自然而然地,会去除掉很多急躁,去除掉不切实际的要求。



孩子的成长都有他自身规律

父母也好,教师也好

任何人不能代替


      第二点,我觉得要调整视野,开拓追求的目标。


      当今时代,真就是一个地球村,一定要调整自己的视野。不能只是看到课堂里头,就是一张考卷,就是一个家庭。一定要把家庭、学校,放到整个社会、整个世界大背景下来认识思考。调整了视野,就能开拓培养的目标。


      孩子的成长都有他自身的规律,任何人不能代替。父母也好,教师也好,没有一个人可以替学生成长。古人讲的,“师傅引进门,修行在自身”。他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,我们只是帮助他打好做人的基础,做人的底线一定要搞清楚。我们只是帮助他学些生存发展的本领,为他们今后走健康的人生之路做准备。


      基础打得好,打得正确,打得牢靠,打得宽泛,孩子就能够发展得更好,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、有用之才乃至于栋梁之材。我们不是去虚无缥缈地高悬一些目标。不要听一些鼓动,一些吹嘘,一味追求高职位、高收入,沉迷在荣华富贵里。


      “学以成人”为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精神家园,因为它有三个注重:一是注重情感、道德、行为方式、价值取向的教化。二是注重对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。三是注重对家庭、国家、社会的奉献。这很有中国特色。


      我们学以成人,不是唯我独尊,而是既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,推己及人,美美与共,世界大同。追求的目标,我们一定要清楚。


      中国人讲得很清楚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。成人、成才的道路,终究是四通八达的。我们过去,六十几年前,我学什么,将来就做什么。现在不是的。进入到了信息社会,人机共存的时代,互联网的时代,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层出不穷,你都想得到?都有预见性?不是这样的。


      你有了基本的东西,把做人的底线牢牢把握住,有生存发展的真本领,从根本上说,是不用怕的。我们要打开这样一个视野,不要一味只求悬的目标。要尽量考虑得很宽,而不是很逼仄的,华山天险一条路。一切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,从时代的需求出发。


在你看来不值一提

在他就是困难,就解不开

你要帮他,要倾听


      第三点,要协调我们感官的功能。作为师长,要增强亲和力,要赢得孩子的信任、信赖、尊敬。


     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与观察,我们也用眼睛,但有的时候观察得不够细致、不够深入。我们用得顶多的是嘴巴,倒不是吃东西,而是不断地讲话。对学生提要求,做这个,做那个,乃至于喋喋不休,絮絮叨叨。学生烦死了。学生最讨厌的就是絮絮叨叨,你讲一遍好了,你讲五遍十遍还要讲,没完没了。


      我自己教课的时候,非常注意语言的得体和新鲜感。比如讲“观察”,每次都尽量用不同的词,否则学生要腻的。我讲“打开认识的窗户”,讲“识得真、勘得破”,讲“洞悉、穿透”,等等。老是炒冷饭,学生怎么要听呢?高中的孩子,能够独立思考了。他的世界里头,东西是很多的。我们要调整感官,改掉絮絮叨叨的毛病,让耳朵多发挥一点功能,要倾听孩子的心声。


      我过去很懵懂,以为上课上得一清如水,学生学得就好了。不是这样的,根本不是这样的。


     讲得一清如水是基本要求,但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。


      教育家卢梭讲过,我们出生时,没有带任何东西,我们长大以后所需要的东西,都是教育赐给我们的。这句话讲得很深刻。为什么教育能够带给我?因为我有求知欲,我觉得很好奇,我有乐趣,我讲话大人听啊,我某个方面有能力啊,我在形成良好的习惯啊。这些,不能被破坏被漠视,在每个孩子身上表现得又不一样。


      因此,我们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呼声。孩子他有内心的诉求。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。在你看来是不值一提的,但是在他,就是困难,困惑,他就解不开。因此,你要帮他来承担,帮助他来排解,你要倾听他内心的需求。


      要倾听,就要有亲和力。要知道他有什么兴趣爱好,他喜欢什么,他关心什么。



      我做老师,我觉得起码要走进学生的“三个世界”。


      第一,知识世界,这一点我们老师做得比较多。第二,他还有生活世界,他对生活的向往,是些什么东西?生活世界是琳琅满目的,这就有对的、有不对的,那么我们怎么来引导。你要走进他的生活世界,知道他追求什么,向往什么。第三是他的心灵世界,所思所想,是非善恶的认识与判别,等等。


      我为了走进孩子的世界,认认真真去学那些我不懂的东西。


      男孩子往往喜欢体育,我觉得非常好。体育本身有一种精神,团队的精神,不怕苦的精神,克服困难的精神,奋斗的精神,还有技能技巧,对发展脑子都很有好处的。我做班主任,做校长,都非常重视体育。体育不仅仅是一门课,而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。


      为了和孩子有共同语言,彼此的心弦,就要对准音调。一个交响乐,它的提琴和钢琴,要对得起来的。对准音调,你讲的话,才能在他心中弹奏,发出音响,才能引起共鸣。因此,我真的去看足球,去看场上什么是前锋,什么是中场,什么是后卫,后卫里头什么是“清道夫”,现在“清道夫”不谈了。当时踢中场最有名的,是容志行,他是怎么样的,迟尚斌又是怎样的。


      我本不注意足球,因为学生喜欢,我就要了解,我也就喜欢上了。后来发现,足球赛就是人生,学问大了。女孩子喜欢排球,我也跟她们一道打排球。男排女排特点是什么,女排精神是怎样的,二传手谁最好,郎平为什么她这个“铁榔头”是行的……你说,不进去,怎么会有亲和力呢?


      我跟高中同学经常谈什么?谈文学。新出来一本书,他有他的看法,有的时候你是想不到的。谈音乐,谈艺术,谈画画。谈为什么画画里头,中国人讲究空白,为什么西洋画不讲究。他会有他自己的很多想法。这对我们教师来说,就是学习的养料。


      倾听,本身是一种修养,是一种品质。中国人是讲君子之道的。君子的气质里头,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谦虚,虚怀若谷。倾听孩子,你就跟他有很多共同语言,你才有亲和力。


      有位女孩子,原来是坐不住的。她的奶奶就教她绣花,这位奶奶很有教养。后来慢慢地,她坐得住了。她把绣的花拿来给我看,这里针脚如何,那里没有绣好,说我原来心像猫抓心一样,特别叮嘱我“于老师,你不要告诉别人噢,我只告诉你听”。你说这种珍贵的信任,去哪里找?


      所以说,倾听非常重要。


      我自己也有教训。我就一个儿子。我平时不大管他学习的,我只管做人。我当时管他就两件事情。第一,不是自己的东西,金子也不能碰。第二,不能说一句谎。因为孩子说谎,就是坏的开始。他再闯祸都不要紧的,不能说谎。


      他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那天晚上,我难得翻他作业,一看,数学本子上,60分改成100分,乱七八糟的。他当时已经睡觉了。我就把他喊起床,问他怎么回事情,他又说不清楚。我当时住复旦大学宿舍,班主任家就在不远处,我就带他过去。因为说谎是不能原谅的。


      教育求其真,防微杜渐,任何坏事都是从小的开始。闯祸,打掉一碗饭,这都无所谓的,没有关系的,就要说真话,所以我非常重视。


      到了班主任老师家询问,老师说明了情况。原来不是他,是旁边一个同学捣蛋写的。我当然就不责怪他了。


      我们当时住在宿舍底楼,有块小黑板,平时工作很忙,有什么事情就写在小黑板上。第二天我下班回家,看到小黑板上面写了一句话: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我赶紧检讨,我说对的,我首先就没有信任他,我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说清楚,而不是急着去核实。家庭成员不是大压小,而是大家要服从道理,明理。



不该管的管得太多,该管的管得太少

真正该在意的是习惯

要耐心等待,精心呵护,耐心教育


      最后我想说,真正该在意的是什么。有的时候,老师也好,家长也好,其实把孩子成长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忘掉了,就是习惯,培养良好的习惯。


      习惯形成素质,素质形成品质。


      我们现在,不该管的管得太多,该管的管得太少。不和谐啊。我记得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:好的习惯,就好像精神世界里存放的资本,它会不断地增长,你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;而坏的习惯,就好像是道德上还不清的债,它会不断用利息来折磨你。好的用不完,坏的偿还不完,不断地折磨你,乃至于破坏了你的创业,你的道德。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。


      所以我们的家庭,对孩子生活的良好习惯,尊老爱幼的习惯,推己及人的习惯,要很好地帮助他去养成。


      学校里头,学业成绩不好的,往往首先都是学习习惯不好。


      我教了很多学业困难的孩子,几乎都是因为学习伊始有了不好的习惯,纠正起来十分困难。学习有良好的习惯,做人有良好的习惯,生活有良好的习惯,这就是秩序。


      交响乐之所以和谐,它有秩序。主次详略,长音短音,都是很规范的。没有秩序,没有规律性,怎么会和谐呢。社会的和谐一定要有秩序,家庭有秩序,学校有秩序,社会就有良好的秩序,每个人放在他应有的位置上。


      习惯养成,其实是从被动的,到主动的,再到自动的。学生很小,你告诉他,看见年长的人,应该叫什么,他听你的,是遵从,是被动的。慢慢地,他应该是主动的,主动认为这样是对的。


      我已经十几岁了,晚上可以把大家吃的饭碗收拾好了去洗,成为一种习惯。吃饭了,大人没有动筷子,我最好要等爸爸妈妈来了以后,再一起吃,养成良好习惯。到了最后,认同了以后,习以为常了,就内化为自己的,我必须这样做。红灯,没人,我也不走,我自己必须遵守,这就自动了。


     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,应该是方方面面的,全方位的人的培养。


      交响乐那么和谐,一定是指挥者很好。比如指挥家余隆,比如老一辈的黄贻钧。指挥者的修养很重要,要让每个乐器发挥功能。


      黄贻钧会十四种乐器,吹拉弹唱,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,爵士鼓、风琴、小号、圆号都会。这样,他就能够从容不迫,游刃有余地指挥全部演奏员。在他指挥下,演奏员是不能懈怠的,吐法、弓法、弹法、敲法有没有问题,一目了然。


      所以今天,我们教师要继续学习,要有育人的真本领。家长,怎样做家长,恐怕同样也是要学习的。因为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,面对的是我们可爱的孩子,国家的后代,民族的希望。


      今天怎样做教师,今天怎样做父亲,这个鲁迅先生提出来的问题,仍然是我们要解答的,要有时代色彩的解答。因为人总是未完成的。我们带着已知的可能性,再进入新的可能性。我们的孩子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。


      鲁迅先生讲,生命的路是进步的,总是沿着无限的三角形的斜面,这是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,什么都阻止他不得。作为师长,我们要耐心等待,精心地呵护,耐心地教育。要创造和谐,就要“慢慢走,欣赏啊”



      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这些教育名言,值得细细品味:


      1、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。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,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。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,不是外加的、分离的。


      2、办教育、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万米赛跑,要有勇气,有毅力,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。


      3、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,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,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、综合能力的。


      4、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,都是不一样的。因此,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,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,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。


      5、教育不能只“育分”,更要教会学生学做人。


      6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,每个学生都是“变数”,在发展,在变化,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,他们会开窍,会飞快进步,茁壮成长。


      7、教育界有一个比喻,“给学生一杯水,教师要有一桶水”,我不太同意。知识会老化,知识结构须更新;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,不是简单的“容器”!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,能与学生心灵碰撞、能使学生兴奋吗?


      8、教师要有自信力,建立自己的教学人生。


      9、我不断地反思,我一辈子上的课,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,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。


      10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、培养能力的同时,向学生撒播理想的种子、美好情操的种子,这样,这个孩子才能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,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,既懂得做人的底线、有追求的目标,又有生存的本领。我想,这就是一名好老师应该全力以赴做的事情。



      11、在这个物质需求不断放大的社会里,作为一名教师,精神上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。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物质待遇不需要保障,但是,不能过于追求金钱,如果人和钱之间画上等号,失去的就是精神,就是灵魂,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学生对学科感兴趣了,对学习有追求了。我一直以为学生的成长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。
      12、如果教育不追求德性与智性的统一,就是残缺的教育形态。难道,我们要培养的是只有好成绩但自私自利的学生吗?一些学校的口号和标语让人心惊肉跳,让人心寒,什么“眼睛一睁就是竞争”“现在不吃苦以后就抢不到别人的饭碗”,这哪里还有和谐友善,对这种错误的口号,这种伤害学生心灵的理念,教师一定要有批判精神。
      13、教师提问的角度、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,这样学生就会一下子被你触动。
      14、把讲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,然后像改作文一样修改,之后背下来,再口语化。也就是把极其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成不那么规范的口头语言。每天,我脑子像过电影一样,把课堂上要讲的话规范化,力求做到出口成章。
      15、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,关键是“目中有人”,一定要去了解学生,对学生用心,也要对学生有信心,有耐心。
      16、什么是教师?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,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。教师心中没有太阳,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?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。

      17、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,让学生思想、品德、知识、爱好、生理特征、心理特征、人际关系等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,分别储存起来,千万不能闭锁自己的感官。
      18、师爱超过亲子之爱,亲子之爱是有血缘关系的,而师爱是大爱,仁爱,要热爱每一个学生。
      19、教育无选择性,每个学生都是礼物,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,都要真心实意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,培养他们。
孩子成长不易。
这是你的宝贝呀,
是家庭的宝贝,国家的宝贝,
要好好爱护。

本文转载自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,作者郭泉真

1、《91岁于漪破例受访: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,那怎么行》

2、《于漪再谈教育焦虑与美育:孩子是人,美是和谐》

3、《人民教育家于漪再谈教育焦虑与美育:研究孩子,尊重规律,美是欣赏》



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长按二维码  关注新读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